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再就業計劃 激活人生下半場 調整心態 消除「耆」限

再就業計劃 激活人生下半場 調整心態 消除「耆」限

  • 17 Sep 2024
「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反應熱烈,有已退休長者「重出江湖」,到招聘會物色工作。
「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反應熱烈,有已退休長者「重出江湖」,到招聘會物色工作。
「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反應熱烈,有已退休長者「重出江湖」,到招聘會物色工作。
社企「樂活新中年」創辦人楊銘賢指,不少退休長者想時間過得更有意義,利用職場技能貢獻社會。
「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反應熱烈,有已退休長者「重出江湖」,到招聘會物色工作。
勞工處推出「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首月已吸引逾一點三萬人報名。

港府7月中推出「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一個月已吸引逾一點三萬人報名,反應熱烈。有勞工界人士指,新計劃對準僱員有吸引力,更有已退休長者「重出江湖」,到招聘會物色工作。有為年輕長者配對工作的社企指,不少人都希望利用職業專長貢獻社會,活出精彩的人生下半場。有學者指,現今是「多世代職場」,年齡不再跟職位掛鈎,但職場年齡歧視一直存在,除了年輕長者重投職場要調整心態,僱主和僱員都要思考,如何促進跨代從業員之間的溝通,企業也要多跟現有僱員溝通,及早部署,達至「有商有量」的退休規劃。

 

為推動中高齡人士就業,勞工處於7月中推出「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對象為可在香港合法受僱、連續三個月或以上沒有從事任何獲酬工作的四十歲或以上人士,以增加他們重投工作的誘因。參加者連續完成六個月工作,可獲發最高一萬元津貼,而連續完成十二個月工作,可再獲最高一萬元津貼,即每名參加者最高可獲兩萬元再就業津貼。

 

推出1個月吸引逾1.3萬人

處方曾預估計劃可惠及六千人,但計劃推出一個月,截至8月14日,已吸引逾一點三萬人報名。勞工處回覆指,計劃沒有預設限額,歡迎所有合資格香港居民參加,增加本地勞動力供應,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處方會密切監察計劃的推行情況,如有需要會根據既定機制處理資源安排。

 

有勞工界人士指,「再就業計劃」跟向僱主發放津貼的「中高齡就業計劃」相輔相成。工聯會職業訓練及促進就業委員會主任陳鄧源指,新計劃對僱員有更大吸引力,「不再是單方面受惠,就更容易成就一件事。」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副主席譚金蓮亦盼望,僱主和僱員更願意互相協調和遷就,「大家都想取得津貼,不妨多嘗試磨合工作編排及崗位。」

 

不過,各申請者要成功「保住飯碗」,才可獲得再就業津貼。譚金蓮指,許多年長工友前往培訓中心查詢,而他們也會先了解工作是否合適自己,薪金是否足以應付工作以外的日常開支等,不然就會轉為找兼職工作。她指,過去有公司願意配合中高齡求職者,把全職工作崗位轉成兼職,對中高齡人士投入職場有幫助,「他們會有更大信心勝任工作。」

 

社企「樂活新中年」主要針對白領工作,為年輕長者提供職位配對、培訓及活動。創辦人楊銘賢估計,計劃或會提升較難招聘人員的工種,例如清潔工、保安員等崗位的吸引力,但他對計劃把年齡下限設於四十歲有質疑,「計劃想鼓勵市民再就業,但正常四十歲不用鼓勵都要投身職場,為口奔馳;如果是富裕人家,又不會為一萬元重投職場。」他笑言,已略有聽聞部分不愁「無工做」的人短暫停工,休息三個月再重投職場,以符合條件取得津貼。

 

以興趣尋工作

有意義過人生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全港有逾四百三十萬名四十歲或以上人士(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當中有約二百九十六萬人介乎四十歲至六十五歲。譚金蓮指,中高齡人士再就業有兩批人,一批仍然要工作謀生,另一批則較為「高端」,退休後再開展「人生下半場」,以興趣為先尋找工作。楊銘賢亦言,基本上可以通過求職者年齡,推算到各人的求職心態,如年約五十歲的中高齡人士,子女或尚未出社會,仍有經濟負擔,故多數會全職工作;六十歲或以上年輕長者的心態明顯不同,只是想時間過得更有意義,而職場技能又可「派上用場」,貢獻社會。

 

他舉例,有個案退休前擔任人力資源管理,現時獲配對至另一公司擔任相近職位,只是由全職轉為半職,每星期工作兩至三天;有年輕長者是金管局前員工,退休後到社福機構做「導師」,教更年長的長者「理財素養」。他更分享,有中年人創業做老闆,在北非引入椰棗等產品到港做公平貿易,亦有長者以自家研發的食用油配方,取得英國專利權。

 

然而,推動中高齡就業要解決不少問題,除了僱員再就業前作好心理上適應,更要消除職場上的年齡歧見。陳鄧源指,不少中高齡人士重投職場,薪金上有調整外,更要學習新的工作技能。他舉例,中年人退休前有多年工作經驗,薪資水平較高,但重投職場就「從頭開始」計算年資,「他們再就業的薪水或比退休前低50%至60%。」楊銘賢也說,社企為僱主配對潛在僱員時,都會考量後者的心態和適應力,如能否跟年輕同事相處,甚或自己獨立完成工作;若然僱員心態上尚未準備好,即使配對成功,工作也不會長久。

 

楊形容,長者六十多歲退休後,一半時間上班,一半時間做喜歡的事情、追尋興趣,是團隊最樂見的畫面,而非生活因為退休而有急劇轉變,故提醒普羅大眾,踏入五十歲也要及早規劃人生下半場,不要只是埋首工作,不然突然「被退休」,只會束手無策。

 

「多世代職場」

年齡職位不掛鈎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樓瑋群博士指,傳統職場上,公司老闆年紀最大,中層員工是中年人,而底層員工則是最年輕,但現今是「多世代職場」,年齡不再跟職位掛鈎,「可能老闆年輕創業,比員工更加後生!」她續說,職場年齡歧視一直存在,僱主和僱員都要思考,如何促進跨代從業員之間的溝通,如年長一輩喜歡面對面交談,但年輕人傾向傳送訊息表達意見,「中高齡人士要了解職場運作,再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好本分、支援他人工作。」

 

她指,中高齡人士再就業前,可能已脫離職場一段時間,所以勞工處為他們簡介工作,甚至僱主在面試時,都應該詳細說明職位的工作量、職責、工作環境等,不然可能與預想有落差,如僱員知道工作內容,卻不知僱主要求用某一電腦軟件或方法去做,「見工時覺得簡單的事情,入職後都變得複雜。」她補充,僱主要了解僱員的工作能力等背景,例如過去是因甚麼原因退出職場,而面對勞動力緊張,企業也要思考是否仍要謹守六十歲退休年齡的界線,多跟現有的年長僱員溝通,達至「有商有量」的退休規劃。 企業也要思考是否仍要謹守六十歲退休年齡的界線,多跟現有的年長僱員溝通,達至「有商有量」的退休規劃。



相關: 再就業計劃, 人生下半場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