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一代宗師憂戲棚青黃不接 多動腦筋冀新血傳承

一代宗師憂戲棚青黃不接 多動腦筋冀新血傳承

  • 18 Oct 2024
資深戲棚師傅陳煜光
資深戲棚師傅陳煜光
資深戲棚師傅陳煜光
蒲台島天后誕的懸崖戲棚是陳師傅得意之作,他於崖下石灘增加竹枝,加強支撐力。
資深戲棚師傅陳煜光
陳師傅的兩名兒子亦已接棒,成為第五代傳人。

神功戲棚是本港獨有的一道城市風景,家族五代人搭建戲棚的陳煜光見證行業興衰。港人敬奉神明,他相信搭建神功戲棚的工作仍然不斷,憂的是人手青黃不接。入行近半世紀,他堅守安全第一的戒律,皆因早年曾目睹戲棚塌陷事故,引以為鑑,其得意傑作蒲台島上的懸崖戲棚正是安全典範。愛挑戰的他,早前於西貢外島鹽田梓搭建清雅的臨海竹亭,被他視為奇蹟及難度最高的心血之作。由傳統到傳承,這位一代宗師說要多動腦筋,努力為老技藝找新出路,讓新一代認識這門傳統技藝,才能繼續流傳。

 

陳煜光是家族第四代傳人,其長子及次子已接掌家業,處理前線日常工作,他則於幕後策劃統籌,又臨場監工提意見,近日正忙於為元朗廈村11月舉辦的十年一度太平清醮籌備。紅褲子出身的他,童年時隨父親到戲棚,看粵劇之餘,亦對紮作產生興趣,小學二年級起協助搬竹、搭棚及紮篾仔,十三歲正式入行,跟大夥幹活。現年六十多歲,他對搭建戲棚仍然一絲不苟,但自言活到一把年紀,希望挑戰自己的技藝和創意,嘗試新事物。

 

他所說的新事物,就是以傳統竹棚紮作技巧,融入藝術裝置,簡單如竹枝聖誕樹、戲棚遊樂場,複雜的有M+「希克獎2019」展覽中,由藝術家梁碩創作的作品《山頂裏》,以及重現上世紀的北角泳棚裝置,但他指最費心力的,還是數月前於西貢鹽田梓搭建的臨海竹亭。市面竹棚多是圍繞建築物而建,但戲棚則由無到有,搭棚師傅須遷就地形蓋搭,一般以竹、杉作樑柱及框架,外蓋鋅鐵片遮風擋雨,惟竹亭設計與神功戲棚截然不同,只能用竹建造,不能以杉鞏固,絕對是「考牌」之作。

 

「臨海竹亭完成是奇蹟」

臨海竹亭是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竹‧地‧人‧和」計劃中的項目,8月底一個周日,陳師傅獲主辦方邀請回到竹亭,觀賞音樂表演。竹亭中空,烈日下陣陣海風吹來卻不覺悶熱,陳師傅第一時間檢視竹亭結構,發現除了綁於竹枝的膠帶,疑因海水鹹氣引致侵蝕外,整體結構良好才鬆一口氣。陳師傅樣貌嚴肅,「關目」尤其凌厲,實則健談隨和,他語重心長地說,「臨海竹亭能夠順利完成,是一次奇蹟。」

 

他憶述,當初接到建築師的設計圖,發現竹亭極具美感,惟於狹窄海堤上修建,不足以容納原設計的四十名觀眾,加上竹亭展覽期介乎5月至8月的颱風季節,更添安全考量,「思想掙扎良久,直至限期前一星期才應承。」其後建築師同意擴大竹亭面積,為消除颱風威脅,他於竹亭外圍加設多條鋼線,再綁於岸上大石固定支撐,惟施工遇上「紅雨」及潮漲,被逼暫停。當日他乘船離開鹽田梓,笑言幸好憑經驗及心思解決建造竹亭的難題,滿足感十足,但想起建造過程中的跌宕起伏,仍是驚心動魄。

 

高度重視安全緣於童年陰影

談到搭建戲棚的老本行,他指除了工多藝熟、細心專注,結構安全才是第一戒條。他指,即使今年戲棚的場地跟去年一樣,但每次紮作都有變數,他特別重視首天開工到場「睇位」,確保第一支竹及第一條杉,是以廟宇或神壇前的中軸為中心開始蓋搭,不容有失。曬得一身古銅色皮膚的陳師傅指,搭建戲棚是「好天曬、下雨淋」的工作,天氣因素更左右大局,現時他經常查看追蹤颱風的應用程式,每當發現大雨降臨或颱風臨近,定必巡視已竣工的戲棚,了解結構現況,是否需要額外加固。

 

對安全高度重視,陳師傅說緣於一次童年陰影。60年代,不少人加入搭建戲棚的行列,他指當年不少「師傅」手藝粗糙,童年時曾目睹有戲棚塌陷,雖然無人受傷,但認為有辱戲棚師傅的名聲,暗自下定決心,若他日入行,絕不容許同類事故發生在自己身上。他亦說到做到,多年來堅持每早於動工前到場視察,看看進度,再構思即日工程可能遇到的情況,以作應變。8月中,他在上環中山紀念公園的盂蘭節戲棚場地接受訪問,便不時左顧右盼觀察工程進展。

 

至於他的得意傑作,首推蒲台島農曆3月天后誕的懸崖戲棚,因該廟位處懸崖,神功戲棚須凌空搭建,他指早年該戲棚規模小又簡陋,常被強風吹至搖擺,遇上大風雨更要前去加固。為提高安全度,他二十多年前向蒲台島值理會建議擴大戲棚,於底部搭建縱橫交錯的竹枝,增加支撐力,幸值理會成員開明採納及沿用。去年疫後首次復辦蒲台島天后誕神功戲,他稱因時間倉卒,未及召集所有人手便開工,連他在內的十三位搭棚師傅,每天工作六小時,最後僅花十二天便搭好戲棚,讓神功戲如期上演,惟今年他未承接懸崖戲棚的工作,雙方暫停合作。

 

僅12天搭建讓神功戲上演

陳煜光生於大家庭,於十三兄弟姊妹中排第五,與另外四名兄弟均投身家族搭棚工作,技巧熟練。他於二十一歲時與父親鬧翻外闖,從事其他行業,惟當路過見到神功戲棚,總會品評找錯漏。其後陳爸爸患病,找他統領家業,他自言擅長統籌策應,加上仍深愛搭建戲棚工作,便決定回巢。

 

時間巨輪永不停下,戲棚搭建技藝雖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但戲棚行業青黃不接亦是事實,這位一代宗師苦思如何讓傳統傳承,除盼有心人入行接棒,他亦抽空出席大小講座及工作坊,「要為老技藝找新出路,讓新一代認識接觸,才可將傳統技藝延續流傳。」

 

戲棚世家出身

協助打理戲班培育後進

陳煜光師傅出身戲棚世家,與粵劇結下不解緣,童年時於「大老倌」眼底下成長。入行後,他改動戲棚設計,為六位台柱外的其他演員提供休息地方;現時他亦協助打理戲班,培育新血,以作傳承。

 

陳師傅稱,父親經常帶他到新界及離島搭建戲棚,戲班開鑼他亦成為座上客,得以近距離接觸不同老倌,看他們演出,眾人亦對這個佻皮小子疼惜有加。他記得,60年代時,已故「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於古洞演出,當獻唱首本名曲《萬惡淫為首》,台下觀眾紛紛捐款,他便在台下陪着「祥哥」接收捐款。名旦白雪仙性格嚴肅,他在「仙姐」面前亦不敢造次,他稱有次「仙姐」演出前摸着他的頭說,「小朋友,你乖乖坐好看我的演出」,果然原本坐不定的童年煜光,便安靜看完整晚演出。

 

改動設計供演員休息

戲棚是伶人及樂師等人員演出和工作的地方,亦是他們的另一個家。從小在戲棚長大,陳師傅留意到多數戲棚未有預留空間,給六位台柱以外的其他演員妝身及休息,90年代起他改動戲棚設計,並用竹和木板建成長枱作休息空間,幸獲開明的劇團班主接納採用,造福不少人。

 

戲棚搭建技藝與粵劇同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但兩者均面對時代變遷的考驗。現時陳師傅亦協助打理劇團,安排新晉演員演出,扶掖後輩。經歷粵劇黃金時代,看過不少殿堂級老倌的演出,他指時下新演員縱然經驗技巧尚待磨練,但不少人對粵劇抱有熱誠,苦在欠缺知名度及演出機會,盼市民和觀眾多支持,讓新人一展抱負。



相關: 神功戲, 戲棚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