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排名跌 教育變革待摸索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公布最新評估結果,本港學生上屆排名第二的閱讀和數學能力,今屆均被中國(京滬蘇浙四省市)及澳門超前,僅排第四位。科學能力方面,上屆香港排名大跌至第九位,今屆雖然排名不變,但得分由三年前的五百二十三分,跌至五百一十七分,學者警告已響警號。PISA每三年一度,要了解香港排名緣何下跌,得要回顧近年教育有何變革。
以往港生在PISA絕不遜色,如今排名與得分下跌,即使當局仍以高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平均水平,力證本港「整體表現優秀」,仍難免惹「不進則退」等批評。事實上,本港教育在過往三年面臨變革,其中之一是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由以往全港學生參與,改為不記名抽樣,對學校不僅是考核模式與深淺程度的調查,更重要是社會對於過度操練與愉快學習的再思考,兩者如何平衡,讓學生既有高度學習動機,亦能轉化為成績,教育界及家長仍在摸索。
PISA參與的十五歲學生,大部分就讀中三及中四,在科學能力方面,港生雖保持全球第九的排名,但得分下跌九分。學者認為與本港教育培養科學能力每況愈下有關。
事實上,近年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方興未艾,如何培養人才迎合「再工業化」的產業轉型,又是另一挑戰,正如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六月發表諮詢文件提到,學校推行STEM教育的起點和進度有差異,認為當局應更清晰界定STEM教育,提供學習框架或課程指引;然而,日後是否開設高中高級數學科,仍然只聞樓梯響,四大核心科目同步減量,教育界有聲音認為「減不得」,加上通識教育科課程討論被高度政治化,如何釋放課時與空間,社會仍未達共識。
今次排名下滑,學者解讀要展開大型教育改革的討論,當然當局須虛心檢討PISA緣何下跌,無論教學法、課程設計等有何改善,但若只聚焦於排名與分數,很快得出「不進則退」結論,忽略本港在閱讀及數學超越教育質素獲世界稱許的芬蘭,成績不俗的現況,未必實際。同樣追求排名背後的代價,是否教育界及家長能夠承受,值得從更宏觀角度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