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長替子女挑選海外學校,首要考慮學校的成績和大學入學率。匯基書院(東九龍)校長杜枝生博士提醒家長,也不要忽視學校的關顧學生政策,因為有完善關顧政策的學校,願意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繫,全面照顧學生的成長,家長才會安心。 近年出國留學成風,以匯基書院(東九龍)為例,每年大約有5%初中生及10%高中生往海外留學,該校校長杜枝生博士接受訪問時分析,主要原因有四: 一. 相對於先進國家,香港大學學位較少,未能吸納所有符合入讀本地大學資格的學生。 宜有輔導老師照顧留學生本身也曾留學海外的杜博士回想,當年家人只能提供單程機票、一年學費及少量生活費而已。在外國求學的幾年,他都需要兼職賺取學費及生活費,更試過同一時間做兩份兼職,是名副其實的苦學生。相比之下,今天有機會留學的學生無疑很幸福,不必為金錢籌謀。再者,現今資訊發達,家長除了透過坊間中介機構安排子女海外升學,更可經網上直接聯絡心儀的海外學校,留學已愈來愈普及。 縱然如此, 杜博士仍寄語家長,決定送子女到海外升學前,必須做足資料搜集,學校的成績和設施固然重要,但校方對學生的關顧政策(Caring Program)更關鍵。部分海外中學會安排專業顧問或輔導老師,與留學生保持密切聯繫,常常與他們聊天,開解他們,協助他們適應學習和生活上的轉變,又會把學生的情況通知香港的家長,維持良好的家校合作。「子女未必敢告訴父母遇到甚麼困難,學校若能跟家長保持密切聯繫,把子女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告訴家長,家長才可以安心。」對於有部份家長選擇送只有十至十一歲的子女往外地寄宿學校,杜博士並不贊成,原因是孩子在小學階段仍需要父母的關顧,加上年齡太小,未必能妥善照顧自己。要是家長的心態是「子女在香港讀書不成,乾脆送他出國」,他更加反對:「這樣會令孩子有被遺棄的心態。」他認為高中階段比較適合出國留學,但大前提是:「學生思想要成熟,懂得明辨是非,自理能力高,可以照顧自己。」 須適應英語及互動學習模式目前英、美、澳、加等學制與香港有差異,杜博士則認為香港學生在學術方面的適應問題應不大,最大問題在於英語能力及不同於香港的學習模式。外國教育較重視互動和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與港生習慣聽老師講授的上課模式不同。但杜博士相信其校的學生可應付自如。「我校中一起已教授英國文學,為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學習方面,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他們早已習慣互動、協作式的學習模式。若往海外升學,應該很快適應到。」 為協助學生有多元出路,該校每年均舉辦海外升學講座,又積極與海外學校結盟成姊妹學校,提供機會給學生做交換生,體驗海外學習模式,種種安排都對適應留學生活有一定幫助。「我們也有學生到這些海外姊妹中學留學,因為部分姊妹中學會優先取錄我校的學生。」 海外知名學府如美國的長春藤聯盟大學、英國的劍橋及牛津大學等,香港家長和學生均趨之若鶩。杜博士坦言,這些大學必然只會取錄成績最好的尖子。對於那些成績一般卻仍以這些高等學府為目標的學生,杜博士建議:「應該提早到海外升讀中學,期望考取好成績入讀這些大學。若成績未如理想,仍可另闢途徑,先升讀當地一些名氣不算大的大學,努力爭取最好成績,再申請報讀上述知名學府的博士學位,成功機會也較大;但不論循甚麼途徑,最終仍要靠個人努力。」 IGCSE成績有利銜接出路為了方便投考海外學校,很多香港學生都會報考IGCSE,匯基書院去年亦成為IGCSE的考場之一。杜博士透露,校方沒有強制學生報考IGCSE,但會鼓勵他們去考,原因不僅是對有意到海外升學的學生有用,近年也有利於升讀本地大學。 他解釋,全港15,000個大學學額,是經「聯招」分配給修讀本地課程的高考生,但當中近20%是預留給「非聯招」非本地高考生,當中包括以IGCSE及IB成績申請入學的外國及本地學生。「我個人認為,大學若希望吸納修讀國際課程的學生,理應另撥資源,現在的安排其實是剝奪本地高考生的機會,並不公平。然而,事實反映近年愈來愈多本地IB及IGCSE考生經『非聯招』途徑進入本地大學,我也預期這趨勢有增無減,因此也不反對學生報考IGC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