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坊間有不少專家都會讓大家詢問關於自身的情況,再給予投資意見,例如應否賣樓買股、由股轉債等意見,背後如何得出結論的思考框架卻欠奉!這種做法對培養、增進客戶的知識和理解,其實不太有幫助。在正統的框架?面,一份有通盤考慮的投資規劃文件(Investment Policy Statement)應該有七大重點必須去解答,才能得出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的結論;但篇幅所限,今次只能論述一項。
每年12% 是高?
第一是回報目標,這是看似容易、但卻充滿迷思的問題。不少人說回報率當然是愈高愈好,但現實是:每年12% 在客觀上已是非常高的標準!這樣說,可能已令不少人打消要去寫好這份投資規劃文件的念頭,因為他們會想:如果最高亦是如此低,不如自己去投其所好,但這正正就是投資教育的開始。如願意客觀去看,?生指數過去三十年平均回報(連股息)都是大約12%,超過一半的股票基金經理都跑輸?指,那麼要哪種投資工具才能跑贏呢?難道要將全部投資在對沖基金嗎?反過來說,不少港人的強積金都不會選純股票基金,反而選了平衡甚至保守型基金──要知道,強積金投資年期長達二十年,中間不需要亦不可以提錢出來,其可承受的風險其實是相對高,但港人卻愛選低風險、低回報的投資,原因是大家都想投資後可在退休無後顧之憂。然而,為甚麼同樣是六十五歲後才要動用的錢,在投資風險及回報的期望上卻有矛盾呢?
有預知能力 亦毋須去盡
12%,假設是全部投放在股票市場之回報率,若閣下已入中年,投資年期亦不太長,其實可承受的風險可能只容許一半在股市,一半在債?,那麼6 至8% 的回報已是合理範圍。或許有人認為,始終有基金是跑贏?指的,如果把錢投進去即可有高達15-18% 的回報率。但平心而論,有誰能夠在今天就認出哪一位基金經理在未來的二十年都可以跑贏呢?與此同時,閣下又願意將所有資產交到他的手??最有可能的,反而是有些錢投資得好,有些投資在跑輸的基金中 ⋯⋯ 埋單計數,都是得到跟?指差不多的回報。
另外,?指成分股的公司,其實都已是在宏觀環境下管理有道的代表,而它們都是有12% 的回報,究竟有哪些人可以持續地找到比它們更好的公司呢?綜觀事實,那些能夠長遠跑贏的人,都是把全部的錢放進數家非常出色公司(而且是在這些公司未變成藍籌股之前)。可是,大部分想靠投資安享退休生活的人士,都不會有足夠的知識和時間,更沒有膽量去把畢生積蓄放在這些公司上。結果往往又是好壞參半,得回一個平平均均的回報率,還原基本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