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南韓的流行文化、消閒娛樂等趨勢,最為熱衷。可是,風光背後卻是危機重重。近日,法院拘捕前總統朴槿惠,又牽涉大財團高層,倒成了最大的新聞,也暴露了韓國不少社會的問題。記得一個韓國機構早前進行一項調查,對象為中、日、韓、美、印、德及巴西七國的大學生,其中問到他們對就業和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結果發現:對找到工作最樂觀是德國53.8%,最悲觀是韓國只有21.5%。而對生活滿意度,韓國也排在尾二,日本敬陪末席。
在定義「幸福生活」方面,中、德、巴是「穩定的家庭」;美、日、印則是「內心的平靜」;只有韓國學生追求「經濟支配能力」,反映他們對前途的憂慮。也隱隱說明韓國青少年的自殺率,為何在十年間飆升近60%!
韓國總人口約五千萬。從數據顯示,2013年韓國大學及大專共三百四十所,高等教育學生總數近三百萬。可以想像每年畢業生面對競爭之激烈,聽說一般要經過平均三十次面試才找到工作。根據2016年的資料,十五至二十九歲年輕族群的失業率為9.4%,當中三分之一具有大學學歷。在經濟發展是硬道理下,全國十大集團合共佔國家GDP將近八成,旗下業務涵蓋生活各個環節,由科技工業以至超市、麵包店,無孔不入。而進入大財團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單在2014年就錄得二十萬人參加「三星」的招聘考試,競逐1.4萬個職位。
其實,韓國經濟曾走過十分艱辛的歲月,五十歲以上人士對八、九十年代的崛起付出很多,也引以為傲,對現時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多不理解,甚至認為他們不夠努力。在這種誤解和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發展空間幾被壟斷,世代間的差距也愈來愈大,公平、公義成為了近年韓國的重要議題。
香港同樣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大學生不僅要承受學業的壓力,再加上地產獨大、政見分歧的氛圍,他們對未來的憂慮大概不會比韓國的青年少。因此,我們應引以為鑑,在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法治和廉潔精神—的同時,更要大力促成政商民合作,啟動並發展新興技術和初創產業,為新一代提供多些選擇,也為城市開拓新的機遇!
文: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