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會出席一些大學生的暑期海外體驗分享會。事實上,現在每年參與非本地學習或活動的學生為數不少,他們甚至親自設計和策劃內容,而這些青年主導的行程,既能擴闊視野,更可增進組織力和學習的深度。當中有四位同學自組隊前往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藉此認識前蘇聯成員國的歷史、文化和處境。其中,最吸引我注意是愛沙尼亞的發展,一個百多萬人的小國,竟在短短二、三十年間,躍升爲歐洲最先進的數位化國家,那顛覆二十一世紀網絡通訊的Skype就是當地的發明。
據說,它的初創科技企業(Technology start-up)是全球人均最高,無綫上網覆蓋率也是世界之最,並率先推動「無紙」(Paperless)操作的政府。單是這幾方面的成績已非常領先,再加上同學們現身說法,就更引起我的好奇和興趣。例如愛沙尼亞的「電子公民」計畫,雖不賦予移民居留的權利,卻鼓勵海外人士在愛沙尼亞自由地展開商業活動,近日更突破性推出國家虛擬貨幣Estcoin。當地科技的迅速發展,原來可追溯到小學一年級,學生從那時開始,已學習編寫程式(Coding),稱得上為數碼時代的原住民。
其實,歐洲很多國家對愛沙尼亞亦步亦趨,積極將程式設計納入課程系統。就以英國為例,早在2014年曾以「程式年」(Year of Code)命名,正式啟動程式設計教育。只是過程中遇到不同的阻力,尤其是有關工作會否被人工智能取代等問題?按一些專家的見解,孩子主要是先練好電腦運算的邏輯思考,然後才使用程式語言,打造自己的程式。課程目標並非為了複製一群程式設計員,而是從小激發他們的創意,學懂怎樣一步一步化解抽象的問題,並達成預期的結果。
下回讓我們換個角度,看看程式教育對未來學校、社會發展的影響。
撰文: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