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自我形象和身分:能力感

我相信,人內在真實的能力感是在陪伴的基礎下培訓出來,而非單靠培訓而得。我曾經有一位學生,能力非常高,能力感卻很低,他持續地追求成長,表現不斷提升,卻很少實質地改變他對自己的看法。畢竟,能力感並非從客觀能力表現而來,在追求表現的基礎上,年輕人更容易看見的是自己比不上別人、自己做得不好或自己不懂的,卻很少會欣賞自己,其實這也是不少這代年輕人的寫照。

 

我曾經分享過,能力感是指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在不同的事上經歷到「能夠漸漸掌握」的感覺,尤其探索新事物時經歷到逐漸掌握更多,發現透過練習和嘗試而不斷進步,內心相信自己「能夠」,並非指人掌握事物的客觀能力。這,是同行者的陪伴和支持帶來的互動的結果。因此,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是:陪伴者的信任、支持和接納,然後才是適時的建議、技巧分享或糾正。

 

這樣成長的年輕人,看起來不害怕挫折和失敗,其實是因為他知道總有些方法行不通,相反亦然──總有些方法行得通。隨着成長,他們也會漸漸發現自身有的獨特的能力,只要在適合的場景,他們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能力感高的年輕人,內心穩妥,對自己的信任也相對高,有時候表現雖未如期望,但因為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而進步,所以不會輕易放棄。這種對自己的信任由他在青少年成長期經歷同行者陪伴的過程中累積得來,而人本來就有「想要做到」並「做得好」的渴望,從他人(尤其是長期陪伴者)而來的信任和支持正正保存了青少年的這份渴望。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年輕人會更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情和喜好,也會發現合適自己的方法。隨着經歷、經驗累積,他心底有一份穩妥,不會以每一件事都做到一百分,卻會在其中享受和盡力,而往往在這樣的狀態下,得出來更好的成績或表現。也會漸漸開始發現,自己不單敢於接受別人的幫助,也盼望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同行的師長,對年輕人本身的重視和信任大於對年輕人的表現的期望,在他表現有起跌的時候,都持續地相信和接納他。因為,沒有人是一無是處,也沒有人是所有事都超卓非凡。

陳志耀

生命教育基會義務總幹事 EDIT Workshop創辦人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