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將人類性格分為四個兩極的向度,設計源於二十世紀初心理分析學者容格(C. Jung)的研究。其中外向與內向屬於性格的其中一個向度,而我們都在這兩極之間(continuum)。嚴格來說,我們沒有一個是絕對內向或外向的,而是比較趨向某一端。容格認為內向跟外向的基本分別在於兩者獲得精力的形式不同──形像化一點,即「叉電」方式的不同。外向的人如果覺得疲乏,他們會選擇從外在環境尋求,例如去派對跟朋友聊天吃飯,或一大夥到遊樂場玩機動遊戲;相對內向的人,他們會選擇自己一個人看看書,到河邊散步來恢復精力。
最令我深刻的,是容格提出內向或外向的性格基本上是與生俱來的,也沒有好壞之分,就好像有人天生慣用右手,有人天生慣用左手,如果強迫自己轉用另一隻手寫字,換來是花費很長時間,歪歪斜斜的字,疼痛的手和沮喪的心情。當然我們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變得外向一些,但先天本性(nature)是不會有戲劇化的改變的。根據測驗結果,我的內向性格傾向屬於中等,當中再仔細分為五個構成元素,稱為子維度(facet)。以下是我的測試結果,跟大家分享,同時簡單解釋當中引起別人誤解的原因。(看看你會否都有類似情況?)
接收(Receiving):由於傾向將能量引導向內在世界的經驗和想法,內向人士就好像裝上了強大而敏銳的接收器,比外向人士接收更多外界帶來的資訊,這些刺激需要被處理,有時會令大腦不勝負荷。為了保存能量,內向人士在人際互動中會傾向保留和低調,在交新朋友時也會徧向被動,他們往往是被引見的那一位。
內斂(Contained):內向人士有超乎外表可見,豐富的內在情感和想法,由於有太多的內部處理,有時連自己也未必完全搞清楚,更別說能跟別人作深刻分享了。就算曾經嘗試跟別人分享,大多得不到理想的回應和了解而感到非常失望,久而久之也接受了「無人明白我」或者「沒有人會對我有興趣」的消極想法。除非遇到一位非常有耐性又善解人意的朋友讓他們敞開心房,否則內向人寧願選擇把心事放在心裏,給人一種克制,難以被了解,偏向獨立的印象。
周偉豪
突破書籍《無朋友》、《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合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