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外向和內向最主要的分別在於兩者獲得精力的形式不同,即「叉電」的方式不同。外向的人透過與外界環境互動得到力量,而內向人士則傾向通過獨處,在個人內心世界支取能量。以下是內向者和外向者一些具體的分別:
外向者 | 內向者 |
喜愛與外在環境互動 | 喜愛獨處內省,着重內心世界 |
喜愛表達 | 喜愛聆聽 |
較喜愛以電話溝通 | 較喜愛以文字或電郵溝通 |
談話速度較快 | 談話速度較慢 |
談話數量較多 | 談話數量較少 |
談話內容較外在(例如:日常資訊、簡單的表面情緒) | 談話內容徧向深刻(例如:對人與事的反省、較深入的感受) |
對別人的反應較不在意 | 別人的回饋會放在心裏 |
根據粗略統計,世界上每四個人有三個是外向者,一個是內向者。從人口的比例以及兩者以上的分別,不難明白為何外向者會有較多朋友。雖然容格的性格理論認為外向與內向沒有好壞之分,但在這個以外向者為主流的社會,內向者往往被誤解為不善交際、害羞,甚至是能力較低的一群。
羞恥感(Shame)是情緒的一種。根據心理社交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研究,孩童因着成人教導的標準(norm),在一歲半時開始留意自己的表現。如果未能達到社會的期望(或父母的認可),就會產生羞恥的感覺。這種因客體的反應而引致的自我覺察 (objective self-awareness),鞭策我們自發地做得更好。相比起屬於社會主流的外向者,當內向者察覺自己較被動(如較難打開話匣子)、說話少、反應較慢的時候,就會有種給比下去和被孤立的感覺。
周偉豪
突破書籍《無朋友》、《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合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