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成長過程中,個人需要被壓抑,長大後仍能做一個表達真我的人,關鍵不是討好或逃避,而是要察覺內心感受,了解自己的需要。當經歷自己的需要被明白時,內心有份滿足;慢慢便會清楚自己的立場,若能找機會表達自己,對別人的反應以開放一點的心境去面對,接納別人不認同,也接受自己有錯,這樣能敏銳別人的需要及感受,對別人的接納便不是出於勉強。
要學習以真性情與人相交,可先在生活的小事上開始,多探問自己真實的喜好,或需要是什麼,不要以「無所謂」作回應,這會促使自己多去留意個人需要。有時也可以多留意自己的內心反應,一一記下,嘗試坦誠表達內心需要,留意別人的反應。這個過程需要自我檢視並願意坦誠表達,即或內心會戰兢,結果未必一定理想,但願隨着一份願意成長的心,每次一小步,再接再厲,將會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體貼別人的需要時,也要留意彼此的責任。我們與人相處時,內在的思緒受多因素影響,性情、成長經歷、家庭的互動等等。我們能否了解背後的原因?這些影響不知不覺隱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而不自知,在正常情況下未能意識得到。我們不能改變別人,要是能多了解自己,便能選擇作適切的調節,減少衝動的反應。
反思問題:
1.你有留意個人需要嗎?太忙時,懂得向別人表達你的困難及要求,尋求幫助嗎?
2.遇到不合情理的事,你如何表達你的意見和立場呢?
3.你與家人的性情有何相似或相反的地方?你較親近誰?
4.你與別人的相處時,有否察覺與家人相處的影子,特別與較緊密合作的同事或多交往的朋友的時候?
(節錄自《就是要做自己——尋找成長路上的家庭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