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南區散步,看見很多蝴蝶,色彩繽紛。原來,牠們都屬於斑蝶類,有群徙的習性,而香港剛好是斑蝶越冬路綫上的其中一個城市。據環保團體最新的調查,港島深水灣在1月份就曾錄得過千隻越冬斑蝶,創歷年新高!
走着走着,我不期然想起一則有關螞蟻和蛹的《伊索寓言》,話說有一隻螞蟻在陽光下跑來跑去,碰到了一個發育中的蛹。蛹搖動着尾巴,螞蟻故意喊道,「你的命運多可憐!我可以隨意地到處跑,還能爬上最高的樹;而你卻被囚禁在你的殼裏。」蛹聽到了卻不為所動。過了數天,螞蟻再次路過,發現地上的外殼,眼前忽然有一隻美麗的蝴蝶飛過,說:「看,我就是你那可憐的朋友!」牠活潑地在空中飛舞起來,很快就消失在螞蟻的視綫了。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了解好身邊的青少年,忘記成長路上有多大的挑戰。反而,常常聚焦在他們做得不好的地方,把孩子與別的比較,這無助鼓勵之餘,更會打擊年輕人的自信心。幸好,那蛹沒有理會螞蟻,繼續自己的生命軌迹。可是,若然碰上一個糊塗又好心的人,就會出現以下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情景:有人發現一個蝴蝶蛹,他見到裏面的蝴蝶用牠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久久不能成功。於是決定幫牠一把,用剪刀把蛹分開,出現眼前的小蝴蝶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那人想像那翅膀會逐漸變大,變成美麗的蝴蝶吧。可是,這並沒有發生,牠一直只是托着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行着,無法展翅起飛。原來,蝴蝶必須經歷掙扎,才可以將身體裏的體液壓進牠的翅膀裏,讓牠們壯大。故事大概是要說明「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記得,有一年級班老師說完這個故事,坐在前頭的小同學,突然鼻子一皺,哭了起來!老師不明白,以為是同情那小生命,但原來她更同情那伸手幫助蝴蝶的人。因為她覺得那人一番好意,怎知換來竟是責備,甚至害死了蝴蝶,心裏一時難過起來。小朋友很純真,覺得看到別人有需要,應馬上幫手,本是一件好事,怎知弄巧反拙。其實,我們成年人何嘗不是? 身邊好心做壞事的情況也真的屢見不鮮,若那位善心人好好了解對方的需要,「折翼」是可以避免的。面對孩子的成長,但願我們都能夠學懂欣賞、學懂等候,靜觀其變,相信一定會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