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小說的感覺,你還依稀記得嗎?
資訊科技世紀,電子流量就是王道,我們對數碼年代的便利與龐雜,都心領神會。公共交通車廂中,大夥兒的臉上都映照着虛擬世界獨有的誘人藍光。就算退回最私密的個人居所,我們還是逃不開林林總總的數碼網羅。
時至今日,誰仍然願意服膺小說世界的美好應許?
曾經,那個擁擠的車廂中,總有一個人,捧着不知道哪裏捎來的小說,津津有味的沉浸於不知名的天地,彷彿在乾裂的荒漠中,唯獨他擁有發現綠洲清泉的雙眼。曾經,小說世界的美好應許鐵證如山:你可以在小說的開段找到進門的鑰匙,拿揑到敘事觀點以及文字節奏過後,你便能跟着句子呼吸,起伏於敘事張力,繼而窺探佈局的匠心,領悟主旨的深長,讓這個與那個隱喻,在心間滲透迴響。
對上一次手捧小說,從頭到尾讀完,是多久以前的事呢?
挑一本小說,重拾那美好的應許,像擁擠車廂中的那人。他正在讀的小說,也許就叫做《倫日央的三十前書》。小說封面的線條設計,有點像你腳下斑駁的路徑,也有點像你此刻紊亂的心情。但真正吸引你的,是封底引介的文字:以三十作為界線,抵達此人生階段前夕,生活在香港我城,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狀況?這部作品圍繞主人公倫日央三天期間的生活,從尋常的周五到周日,倫日央歷經工作間的際遇,突如其來的病況,在回憶的氣流中跌宕,乘上綴滿社會、家庭、個人、文學、信仰等緞帶的飛顫,探尋別的可能。」
這本小說,也許正是為你而寫──那個如今、即將、或曾經於三十面前怔忡不定的你。